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感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常有明顯的流行病史等特點,在世界范圍內爆發(fā)和流行。流感主要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過上述途徑感染。
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為 RNA 病毒。根據核蛋白和基質蛋白分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亞
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和 Yamagata 系。
流感起病急,雖然大多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現肺炎等并發(fā)癥可發(fā)展至重癥流感,少數重癥病例病情進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和/或多臟器衰竭而死亡。重癥流感主要發(fā)生在老年人、年幼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發(fā)生在一般人群。
感冒與流感區(qū)別
普通感冒:致病原為鼻病毒、冠狀病毒等。流感病原學檢測為陰性。一般發(fā)熱較輕或不發(fā)熱,全身癥狀較輕,而流涕、打噴嚏、鼻塞、嗓子疼等上呼吸道癥狀明顯。持續(xù)時間較短,很少出現并發(fā)癥。
流感:潛伏期一般為1-7天,多為2-4天。主要以發(fā)熱、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適起病,體溫可達 39—40℃,可有畏寒、寒戰(zhàn),多伴全身肌肉關節(jié)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等。可伴有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部分以嘔吐、腹痛、腹瀉為特點,常見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兒童。
無并發(fā)癥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發(fā)病 3—4 天后體溫逐漸消退,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常需 1—2 周。
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他并發(fā)癥有神經系統損傷、心臟損害、肌炎、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和膿毒性休克等。
流感治療
(1)對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應盡早隔離治療;
(2)特殊人群及危重人群應住院治療;
(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離,保持房間通風,充分休息,多飲水,飲食應當易于消化和富有營養(yǎng)。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兒童和老年患者;
(4)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發(fā)重癥流感,盡早抗病毒治療可減輕癥狀;
(5)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
(6)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藥物以及其他水楊酸制劑。
抗病毒治療
給藥時機
目前強調早期使用,發(fā)病 48 小時內進行抗病毒治療效果最優(yōu),是抗流感病毒治療的“黃金時間”,無論輕癥、重癥流感高危人群及重癥患者均需發(fā)病 48 小時內進行抗病毒治療,不必等待病毒檢測結果,可減少流感并發(fā)癥、降低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發(fā)病時間超過 48 h 的重癥患者依然可從抗病毒治療中獲益。
抗病毒藥物治療
注意:離子通道 M2 阻滯劑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僅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但目前監(jiān)測資料顯示甲型流感病毒對其耐藥,不建議使用。
如何預防流感
一般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1)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勤洗手;
(2)保持環(huán)境清潔和通風;
(3)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
(4)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wèi)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上臂或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后洗手,盡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
(5)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應居家休息,及早就醫(yī)。
疫苗接種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
推薦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6 月齡至 5 歲兒童、孕婦、6 月齡以下兒童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慢性病患者和醫(yī)務人員等人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種,只能作為沒有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后尚未獲得免疫能力的重癥流感高危人群的緊急臨時預防措施??墒褂脢W司他韋、扎那米韋等。
來源:
1.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 年版修訂版)
2.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藥物治療與預防應用中國專家共識
整理:藥劑科 審核:醫(yī)務科
廣東華訊網絡有限公司設計維護 揭陽市榕城區(qū)中心醫(yī)院(原東山醫(yī)院)版權所有
粵ICP備15059170號-1 粵公網安備44520202000205號